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官方宣传时一直主张自己是“社会力量举办”,而非民办大学。
基于这一情况,我将目前中国的大学主要分为两类:公办、非公办。非公办大学则包括民办、社会力量办学等类型。
2025年以来,伴随着一批新获批的新型研究型大学首度招收本科生,非公办大学的发展已经展现出非常明显的两极化趋向。
一个趋向是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朝向小而精的一流大学迈进。
这些大学包括但不限于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这些大学的发展模式是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不铺摊子。它们的目标是在某些学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这些大学趋势向好的“信号”有很多。
比如,无论采取何种本科招生方式,国内优秀高中生已经踊跃且坚定地选择了它们;
比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全职教师入选“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这是这些大学科研实力的有力证明。在前几天公布的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可以看到多位任职单位为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候选人。院士候选人不一定都能当选院士,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任职单位的整体科研水平;
比如,已经有全职教师斩获了权威大奖。8月25日,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出炉。西湖大学两位特聘研究员、博导——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闫浈博士、来自医学院的徐和平博士获此殊荣。“科学探索奖”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的是这个学校科研的“潜力”。
另一个趋向是,有一些非公办高校的办学“前景”就没那么看好了。
今年高考招生中,有两个现象同时并存:一个就是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热;一个就是部分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
比如,广东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满”。
除了广东,在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中,广西、黑龙江启动了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其中,广西更是最后征集志愿时“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则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在最后征集志愿时,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比最初降低了30分或40分,所涉及的学校多数为民办本科院校。
这几天,民办本科高校大连科技学院全体教职工停发薪酬一事引发外界高度关注。8月24日,该校发表声明称:“关于网传学校工资停发问题,确因我校涉及一起多年前贷款担保纠纷,以致教职工7月份薪酬延期发放。网传大量债务信息实为举办方名下其他企业债务。”尽管该校声明“目前工资发放问题已全部解决,学校长期运行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外界还是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捏一把汗。
2025年的这个夏天,非公办大学“冷热不均”:有的录取分数直逼传统名校,有的却降分也招不满人。
未来,这一趋势可能加剧。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言短意长|非公办大学发展趋向两极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